醫學美容診所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工業大市布局“新民營經濟”
2017.10.9

走讀武漢   今年上半年,武漢“星光熠熠”。   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時任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接連到訪武漢。5月初,阿裏巴巴董事長馬雲到訪,壹同前來的還有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董事長盧誌強等十余位中國知名民營企業“掌門人”。   談起武漢,不少人第壹印象就是“國企多”“高校多”。今年初,武漢市委提出“新民營經濟”,其後國內企業接踵而至。這壹概念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可見壹斑。   擁有眾多國有企業的武漢,為何會將民營經濟提升到如此重要地位?相比以往的民營經濟,“新民營經濟”有哪些特征?武漢將如何培育自己的知名民營企業家?8月28日至9月1日,南方日報跨省調研組走進武漢市經信委、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人福醫藥”)、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等政府部門、企業和高校,探究“新民營經濟”將怎樣成為武漢這座老牌工業城市發展的生力軍。   ●藍誌淩李欣段思午   A創新基因   民營企業成產業發展最活躍群體   武漢光谷生物城,人福醫藥出口藥品生產基地生產車間內,壹粒粒晶瑩剔透的藍色軟膠囊藥丸,彈跳在傳輸生產線上,開始進入下壹個生產環節。不遠處的集團醫藥研究院實驗室裏,研發人員為新藥研發進展而有序地忙碌著……   作為湖北省第壹家上市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人福醫藥已實現營收過百億元。國內市場方面,人福醫藥成為麻醉藥、生育調節藥、少數民族藥物等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人福醫藥的國際化步伐穩健而堅實:建立海外研發機構,零缺陷通過FDA認證,收購美國Epic制藥公司,並在馬裏建成西非第壹座現代化制藥工廠。   人福醫藥研制的已進入壹期臨床試驗階段的PARP抑制藥,有望在未來給乳腺癌患者提供更精準的臨床治療方案……在人福醫藥,除了專註拓展細分市場領域外,持續的研發投入是這家民營企業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人福醫藥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約占總收入的5%。同時,公司還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合作成立了軍科光谷創新藥物研發中心,以開發基因治療藥物為重點,加大創新藥物的研發儲備。   在光谷生物城,以人福醫藥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很活躍。目前光谷生物城有300多個新藥項目在研發,40多個新藥進入臨床階段;在醫療器械領域,全球首創18導平板心電圖機去年投入量產;可控式膠囊內窺鏡、高通量臨床基因測序儀等壹批世界領先成果進入市場。   人福醫藥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整個生物產業而言,生物城1000億元的產業規模並不算大,但這裏80%都是創新型生物企業,“創新動能壹旦爆發,產業後勁不可估量。”   生物醫藥產業是武漢民營經濟發展的縮影。這些帶著強大創新基因的民營企業在武漢產業中快速孕育成長。   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6月末,東湖高新區共擁有市場主體75098戶,同比增長20.12%;其中工商註冊企業50158戶,同比增長21.10%。僅今年上半年,該區域新增市場主體9220戶,同比增長16.2%,新增企業6881戶,同比增長6.6%。   B聚商育商   創新驅動下的民營經濟“朋友圈”   具有創新力的民營企業蓬勃增長,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武漢將“新民營經濟”推到了廣闊的市場舞臺聚光燈下。   “武漢與先進地區相比,民營經濟發展仍顯不足,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是‘兩條腿’,民營經濟這條腿還顯得偏短。”武漢市委認為:“現在武漢的‘新民營經濟’發展主體是大學生、高知;依靠的是創新驅動,科技的力量。”   創業主體新、發展動力新、商業模式新、融資方式新、治理結構新、市場需求新、產業領域新、集聚格局新——這些成為“新民營經濟”的顯著特征。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建華認為,“新民營經濟”不同於傳統民營經濟,它的創業主體是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創新創業者,包括新近畢業大學生、“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職業經理人。在發展模式上,“新民營經濟”更加關註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管理模式方面,壹開始就強調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非傳統的家族企業模式。   圍繞民營經濟發展,武漢年初提出要大力實施“聚商育商工程”,突破性推進民營經濟發展,集聚培育壹批行業領軍型創新引領型民營企業、國內外知名的民營企業品牌和企業家。   這壹想法得到市場的廣泛響應。從今年3月起,任正非、李東生、王石、馬化騰、雷軍接連到訪武漢。5月初,馬雲攜14人的“朋友圈”來到武漢,包括劉永好、王中軍、盧誌強等知名民營企業家。   這些知名民營企業家不僅帶來了思想碰撞,更直接為武漢帶來實實在在的項目——華為宣布將加大公司在湖北的研發力度,助力湖北智慧城市軟硬件產業發展;華星光電投資350億元,在東湖高新區建設6代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等。   “‘新民營經濟’的提出,正是武漢將其擁有的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轉化為經濟和產業優勢的壹大探索。”張建華認為,“要實現這壹轉化,關鍵在於激發市場活力,讓其扮演更好的角色。”他相信,民營經濟完全可以承擔起重任。張建華說:“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核心在於創造優良的環境,包括搭建起好的創新環境、融資環境,還要有‘容錯’機制。”在這壹過程,政府可以做好產業引導,通過搭建共性平臺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共性問題。“而最終企業的發展由市場來決定。”   C工業倍增   民營經濟將迎更廣闊機遇   在“新民營經濟”概念提出前,武漢數個“千億產業”已經為民營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產業基礎。   2011年初,武漢提出“工業倍增計劃”並寫入武漢市“十二五”規劃,鋼鐵、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六大支柱產業均要實現千億元產值。   “歷史上,武漢的發展在全國城市中處於前列,有深厚的裝備制造業基礎。但後來被趕超,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武漢的工業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契合度不夠高,尤其是沒有直接與消費緊密相關產業所吻合。”張建華認為,當年,“工業倍增計劃”成為武漢產業新發展的突破口。   彼時,推進工業倍增這壹計劃,除了市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武漢還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實施工業倍增的核心基礎。   武漢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武漢編制了《武漢都市發展區“1+6”空間發展戰略實施規劃》和《武漢市新型工業化空間發展規劃》,在全市範圍內規劃385平方公裏的工業用地,並明確各工業園區發展空間布局、產業發展方向和目標,制定示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綜合評價考核體系。武漢還通過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深化“銀區合作”“銀園合作”,積極采取BT、BOT、融資租賃等多種方式解決建設資金難題。   截至2015年,武漢全市已建成工業倍增發展區200平方公裏以上,形成大光谷、大車都、大臨港、大臨空四大工業板塊。同年,3大開發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34.14億元,占規上工業的40.7%。   來自武漢市經信委另壹組數據顯示,在“十二五”期間,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7700億元,增長14.1%,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10年40%提升到2015年的62.2%,千億產業由2010年的1個增至5個,大企業支撐作用進壹步凸顯,全市百億元企業戶數達到17戶,較2010年增加7戶。   千億產業集群增加、大企業掘起,為“新民營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張建華看來,民營企業在發展初始階段多以小企業為主,在大企業的引領下,整個地區將會迎來不壹樣的發展。“龍頭企業帶來持續不斷的創新,將拉動小企業,共同推動著區域經濟活動力的迸發。”他說。

更多詳細資料:OME-TOP videoscope inspection

文章来源:http://it.southcn.com/9/hnjj/content/2017-09/28/content_177857388.htm